AI如何赋能媒体?
如何用DeepSeek提升内容创作效率?
AIGC时代,媒体人如何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
3月20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2025年第四期高朋学堂开讲,邀请成都橙视传媒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吴雷,台视觉形象监制、导演,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首席顾问专家黄峻等为大家进行DeepSeek与AIGC应用实操培训。
活动吸引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各大中心及成都广播影视集团各公司员工踊跃报名,同时,全市近20家区(市)县融媒体中心的代表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行业的落地应用与未来发展。
AI赋能内容创作:从技术认知到实战应用
课上,吴雷首先介绍了AI+语言、多模态、视频、行业等不同类型的大模型,并简要分析了国内常见的AI工具。他指出,近年来,从ChatGPT、Sora到DeepSeek,一轮又一轮的AI技术变革为各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于广电媒体而言,拥抱AI的关键就是要善学AI技术,善用AI创新思维,挖掘新的内容形式和业务模式。“AI时代,竞争者从来都不是GPT或是DeepSeek,而是过去的我们。未来,最稀缺的将是兼具业务场景洞察力与数字化工具驾驭的复合型人才。”吴雷说。
随后,橙视科技公司企划总监兼技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夏春兰就AI的主要应用方向进行了分享,其中包括内容创作、灵感触发、情感交互、AI搜索等。夏春兰提到,在使用过程中,尤需注意对提示词进行丰富优化,“要与人工智能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我们给出的提示词就要尽可能详细。”课上,夏春兰还为大家分享了几个优化提示词的方法,包括指令型提示词、推理型提示词等,并就如何用DeepSeek进行诗歌创作、代码生成、剧本创作,如何将DeepSeek与kimi、Xmind组合使用生成PPT、思维导图等,现场实操示范,“手把手”传授关键技能。
AI视频创作新趋势:从模型应用到提示语优化
黄峻则聚焦AI如何赋能视频创作,从视觉效果、美术设计等多个维度解析了不同AI视频模型的优势及应用实践。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AI在视频创作中的突破——从大规模角色生成到复杂特效制作,AI技术为影视内容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AI视频生成中,黄峻也提到了要重视提示语的输入,“在创作时,提示语的信息必须明确,既要有角色主体结构,包括人物特征、身份、行为等,还要有环境与空间的关系,比如是室内还是室外,是冬天还是春天?”在黄峻看来,提示语就是创作者的可执行分镜头文本,只有当我们明确好自己的需求,设计好自己的“镜头语言”,我们才有可能拿到符合预期的答卷。
近三个半小时的生动讲解,让在场记者、编辑对AI创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纯实操纯干货,今天真是收获满满!媒体行业正迎来一个人机协作新阶段,在新闻信息采集、生产和分发的全链条中,AI参与度越来越高,今后我也会将今天的所学所得应用于实践中,不断提升工作质量、效率。”
DeepSeek行业应用:构建智能化媒体生态
前不久,在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市融媒体服务中心的支持下,成都台看度新闻、看度时政客户端,以及11个区县融媒客户端同步接入DeepSeek满血版大模型,提供智能问答、智能推荐等服务。13个市、县两级融媒平台同时集体大规模接入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R1,这在国内媒体中尚属首次,标志着成都媒体在技术引领变革、拥抱新质生产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成都市级融媒体服务中心,橙视科技深耕“融媒科技”主赛道,依托十余年技术积淀,在媒体系统适配、AI应用定制、内容生产智能化等方面持续突破,实现DeepSeek的行业级落地应用。目前,橙视科技已推动DeepSeek与现有媒体系统的无缝对接,为新闻生产、融媒体运营、舆情监控等场景提供AI赋能,同时依托度客融媒、知著AI、橙信通等平台,构建“内容生产—传播—运营”全链路智能化生态,助力媒体实现更高效、精准的内容运营。
未来,橙视科技将继续围绕“人工智能+”开展AI创新应用及产业拓展,优化AIGC技术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推动媒体向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升级,打造更加开放、智能、可持续的融媒体生态。